- ·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栏[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数据库[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方[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突围与拓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现代存储和传感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量空前递增,通过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获得信息与知识,为公众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现代存储和传感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量空前递增,通过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获得信息与知识,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担负记录和管理历史传承和社会记忆重要职能的档案职业,同样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新变革,需要紧跟大数据的时代步伐,主动实现新的突围与职业拓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时代特征
职业是“人作为社会独立的单位存在,谋求自己的生计维持,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追求而进行的持续的人类活动方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个体生存和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不断提升的结果。因而,职业总是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力水平密切联系的,是受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特别是生产工具、材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时代趋势要求 。
1.与互联网联系紧密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新的档案载体和存贮技术,改变了档案职业客体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的深入人类生活,大数据惊人的信息和知识的快捷集成与统计分析能力、公众阅读习惯和社会记忆方式的改变,档案信息资料的非人工识读、智能加工处理、智能生成和存贮等智慧档案管理和远程、智能查阅利用,给传统档案职业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引发了档案管理技术、方法、体制、理念等重大变革,掀起了互联网思维新浪潮。网络化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管理效率和强大快捷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为繁复的传统档案管理和庞杂的档案信息加工处理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然就成为了档案职业的发展方向。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无时不与互联网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2.档案记忆的社会化
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电子移动终端丰富了人们生活,使公众随时便捷收集、记录、存贮社会记忆成为可能。加之大数据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的推波助澜,大量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建档、乡愁记忆等档案记忆工程的开展,社会记忆一改古代社会王权和男权记忆,逐渐由现代社会政治与重大活动记忆向多元的个体记忆和社会群体记忆拓展。社会公众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人和大事小情,甚至周围景观及社区变迁。档案职业不再以政治、机构、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为发展方向,而是聚焦于家庭、农场、社群的日常生活。社会记忆构建逐渐由国家、组织话语向社会公众话语迈进,社会记忆逐渐由少数人的记忆向公众普遍性参与的多样化社会性记忆转变,家庭建档、个人建档、方言建档、村落建档、私人档案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人成为档案工作者”“参与式”档案记忆的广泛的社会性。
3.档案职业的开放性
档案职业已不再囿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官方或权力机关,在档案抢救、修裱、数字化、整理编研、智慧管理等方面,引入社会组织管理档案,出现了一批非官方机构的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承担相应的档案工作职能。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档案网络化管理、存储、远程查阅服务等,都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和维护,一大批从业者围绕档案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同时,由于档案职业没有预设明确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众普遍参与。因此,有许多民间档案收藏者、保管者、研究者、爱好者,他们虽然不是体制内的档案工作者,但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人同样履行着档案职业职能。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档案资源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档案职业表现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4.档案职业技能需求的复合型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已由传统的实体保管服务向多种载体和智能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方向发展,既管实物档案,又管电子、网络、数字档案。因而,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收集、保管、整理档案资料的基本技能,还要有档案抢救、修裱、保护、研究编撰的能力。更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等各类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社会个体和群体多方式参与构建档案记忆提供了可能,使得社会记忆更加多样化。多元多重多领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档案记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档案工作者不能仅囿限于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同档案职业岗位需要。因而,大数据背景下,档案职业已成为一种聚合业态,聚合汇集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需要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者。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508/368.html
上一篇:基于模式的传感技术实验教学改进
下一篇:基于传感技术的机电自动化控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