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栏[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数据库[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投稿方[04/29]
- · 传感技术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国专利布局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近年来日趋恶化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家以及地区的极大关注,加促了老百姓对空气质量的担忧。而室内空气充斥着颗粒物、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细菌、病毒、过敏
1 引言
近年来日趋恶化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家以及地区的极大关注,加促了老百姓对空气质量的担忧。而室内空气充斥着颗粒物、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细菌、病毒、过敏源、异味气体、放射源等各种空气污染物,被列人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五个环境因素之一[1]。目前,在市场上涌现了大批以空气净化装置为核心的各种空气净化产品[2-3]。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基于感器系统的空气净化装置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目前很有必要对基于感器系统的空气净化装置相关的专利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企业在这一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给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性竞争情报,为企业的创新创业做出贡献。
2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国专利信息分析
2.1 申请年统计分析及其趋势分析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相关专利申请量随申请年变化。由国家专利局统计数据可知,1998年开始出现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专利申请,1998年至2012年,我国该产业相关专利申请量较少。从2012年开始,我国该产业相关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明显,到2016年达到541件,为1998年的33.8倍,表明各申请人在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领域研发的日益活跃。由此表明,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在2012年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该技术目前处于成长初期,技术逐渐由单一、低质向完善、高质方向发展,也是相关单位可基于他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技术从而介入该技术领域并占据一席之地的较佳时期。
2.2 专利技术领域统计分析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相关专利的IPC小类构成,由国家专利局统计数据可知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领域的重要研发方向。相关专利申请IPC小类构成的排名第一的为F24F“空气调节”技术,申请量高达1489件,远高于其他小类,为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领域开发的热门技术。
2.3 技术研发趋势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相关专利的技术研发趋势,由国家专利局统计数据可知。各个技术领域的研发申请量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中,F24F“空气调节”技术专利申请的增速最为明显,成为该行业的近年来研发热点。人们开始通过传感技术调节空气质量参数、接近度参数、马达参数、声音参数等,使得空气净化更节能、舒适。
2.4 申请地域统计分析
从国家专利局申请地域统计可知,广东的相关专利申请量最大,达251件,江苏227件、浙江210件相关专利申请量紧随其后,表明这些申请地域对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此领域的技术实力。其中,广东省按照“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空气净化器产业的意见”,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空气净化器产业提升创新体系,推动成立空气净化器产业联盟,建立完善广东省空气净化器性能和测试等相关行业标准,并定下了力争2020年广东省空气净化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的目标。
2.5 企业排名分析
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一的企业申请人中,排名前四的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COWAY CO LTD(科威有限公司)、LG ELECTRONICS INC(LG电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三星电子),他们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20件,排名第一的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更是达到了59件。该领域的企业可监视重点企业的研发动态获知技术进展及该领域研发方向或寻求技术实力较强的合作企业。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专利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基于传感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领域专利的布局以及重要研发方向。目前该领域研发热点主要是构造接收传感器输入并且确定马达速度、空气净化器系统的噪声、过滤器使用率、气流和检修需求。根据传感器输入,控制器可以构造成控制马达速度和净化空气输出/CFM吞吐量,以获得所需的噪声和性能水平。该领域目前处于成长阶段,是相关企业或单位基于他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技术从而介入该技术领域并占据一席之地的较佳时期。从事该领域技术研发的机构和企业可以关注重点企业的相关专利,这样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也方便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1] 王宗爽,武婷,车飞等.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3);253-260.
[2] 许太明,陈刚,牛炳哗.等离子体与光催化复合空气净化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1(2);105-107.
文章来源:《传感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gjsxb.cn/qikandaodu/2021/0521/391.html
上一篇:传感技术在农业机械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创新探索